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以茶为媒连起两地情

时间:2017-12-29 来源:泉州晚报

台湾制茶大师官荣辉(左)为蔡平辉讲解茶叶知识

大陆台商特地前来拜访蔡平辉(左)

蔡平辉参加2016年阿里山冬季高海拔优良茶比赛并获奖

蔡平辉在台湾茶园里采茶

核心提示:

听闻台湾诗人余光中病逝,蔡平辉悲痛且后悔。当时,他刚结束为期一周的台湾之行回到惠安家中,打算下次去台湾,找机会拜访这位祖籍永春的著名诗人。1949年后,蔡平辉身在台湾谋生的爷爷与家乡亲人相隔海峡,直至上世纪80年代彼此才取得联系。虽然爷爷直至临终都未再踏上故土,但他在台湾的子女们秉承父志,多次到惠安寻根谒祖。而蔡平辉与二哥蔡再辉也多次带着年迈的父亲,前往海峡对岸探亲。

已在台资企业工作十几年的蔡平辉发现,两岸茶文化一脉相承,近几年来,他每年都抽出时间前往台湾学习台湾制茶技艺和文化,同时将优质的台湾茶引进到祖国大陆。为更好地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他开始筹建一所民间闽台文化馆,取名“阿里山会馆”。“我希望能利用自身条件,积极促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两地人民的感情。”

在台湾的爷爷 隔着海峡遥望家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2月14日上午,曾因创作《乡愁》等诗而饮誉海内外的泉籍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于台湾高雄病逝,享年89岁。“我还想下次去台湾,找机会去拜访他。”听闻这一噩耗,刚从台湾回来不久的蔡平辉悲痛不已。

“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蔡平辉对此有着比普通人更深的体会。因为他的爷爷就是被阻隔在海峡的对岸,遥望家乡数十载而不能归。1945年,蔡平辉的爷爷蔡来水前往台湾谋生。谁知几年后局势动荡,他从此与惠安的亲人分隔两岸。

“母亲身体还好吗?没了我,妻子独自一人拉扯大儿子一定很辛苦,儿子应该有长高一点了吧。”当时,有家不能回的蔡来水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焦急又无奈,盼望将来能回到惠安与家人团聚。几年后,他却等来了妻子林脢病逝的消息,泪水夺眶而出。后来,他便在台湾结婚成家,生育了一子四女。而子女的名字中,无一例外都含了一个“惠”字:儿子惠民,女儿惠绿、惠珍、惠秋、惠育,既是寄托他的思乡情怀,也是希望子女们不要忘记自己来自海峡对岸的惠安。

每到过年的时候,身在台湾的蔡来水总是举家到妻子的娘家去。他常常骑着车带着子女到相邻的西螺镇,站在浊水溪畔遥望大海。他也经常骑车载着妻子去那里,遥望着大海默默地流泪,知道缘由的妻子一直陪在他身边安慰。

叔叔写信寻亲 两岸亲人再续亲情

蔡来水虽然不说,但妻儿都知道他内心盼望着,有生之年能够与老家的亲人取得联系或回家看看。看着父亲经常望着发黄的老照片发呆叹气,孝顺的儿子蔡惠民决定帮父亲完成这个心愿。于是,1980年他趁着赴美留学深造的机会,写了一封寻亲信,寄到父亲的老家惠安县。这封寻亲信在历经一个月波折后,终于被交到蔡平辉的父亲蔡开泉手中。从此,中断34年的血脉亲情终于续上了。

此后的几年时间,蔡来水与惠安的亲人通过书信、照片等形式,保持着联系,却迟迟无法见面。年迈的蔡来水最终没能等到回家团聚的一天,于1998年5月去世。

虽然爷爷去世,但两岸亲人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2009年9月,蔡平辉的二姑蔡惠珍带着长女李佳怡回到上坂村寻根,血浓于水的亲人们紧紧相拥。他们拜谒了祖庙,游览了泉州的开元寺、洛阳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惠安崇武古城等风景名胜,感受着祖国、家乡的美。2010年,蔡惠珍与妹妹蔡惠育再次回到惠安,同年,蔡平辉的叔叔蔡惠民也带着妻子回到上坂村看望亲人。

2015年,蔡惠珍的儿子结婚,按照当地“母舅最大”的风俗,蔡平辉及二哥与父亲一起赴台参加婚礼。“这几年,台湾的亲人几乎每年都会回到家乡走走看看。每次亲人见面都激动万分,兄弟姐妹间久久相抱。”蔡平辉说。遗憾的是,去年中秋节,叔叔蔡惠民在台湾不幸病逝。

在台以茶会友 宣传两岸茶文化

1999年,蔡平辉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东莞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他结识了不少前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也对台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原任广东佛山市高明区台商会副会长林忠棱与他成了忘年交,相识18年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15年6月,他受邀前往台湾参加表弟的婚礼。出发前,他特意购买了十几斤安溪铁观音茶叶,准备送给当地的亲朋好友。在与亲人的交谈中,他得知台湾也有自己的茶叶。婚礼结束后,林忠棱带着他来到当地一些茶叶店,品尝最地道的台湾传统手工茶。在与茶人交流后,他对台湾的制茶工艺及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临别时,茶叶店老板们慷慨地送他当地的好茶,而他也回赠对方安溪铁观音。之后,他带着当地茶人赠送的十几斤台湾茶回到惠安。

回到家后每次外出,他都会带上一些台湾茶,送给身边的亲友、同事们。“平辉,你上次送的台湾茶很好喝,还有吗?给我来几斤。”此后,他不时接到朋友们的反馈,希望他帮忙代购台湾茶。做了十几年外贸工作的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促进两岸交流的好机会。

于是,他再次联系林忠棱,让其帮忙代购台湾茶,同时提出希望前往台湾参观茶园,进一步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在林忠棱牵线下,蔡平辉前往台湾拜访嘉义县制茶大师官荣辉。出于对“两岸一家亲”的认同以及感念蔡平辉希望借助茶叶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官荣辉决定收他为徒,教他识茶、种茶、采茶、制茶。

此后的三年时间,蔡平辉利用工作之余,每年都要花七八天时间前往台湾,游览当地村落走访茶园,与茶农们促膝长谈,同时在师傅指导下全程参与学习制茶,从中提升自己的制茶工艺,加深对台湾茶文化的了解。一位在深圳投资的台商听说他的故事,也特意连续两年陪他寻访茶趣。在当地人的鼓励下,去年冬天,他报名参加当地举办的2016年阿里山冬季高海拔优良茶比赛,并获得金萱组优良奖,也是第一位参赛并获奖的大陆人。

同时,他每年都会从当地茶农处订购一批优质的台湾茶,卖给喜欢的朋友。“我是做外贸生意,大部分客户在国外。一些客户得知我这里有正宗的台湾茶,也会向我购买,再去赠送给别人。同时,我们老家也有不少人在外地做生意,逢年过节也会买一些台湾茶去送人。”他笑着说,从他这里出去的台湾茶,受到全国各地的人们甚至许多外国人的喜爱。

“两岸的制茶工艺与茶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有以茶会友的传统,茶文化已经成为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他笑着说,未来他会继续将重心放在两岸茶叶交流,尽可能向更多人普及两岸茶叶知识,宣传茶叶文化,希望以此推动两岸茶产业交流和茶叶质量的提升。

立足民间交流 筹建闽台文化会馆

“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还有一条小铁路,明年我们回大陆。”这是一首台湾民谣,其中寄托了不少祖籍大陆的台湾人的思乡之情。在与台湾亲友的交谈中,蔡平辉认为,只有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让台湾年轻人对大陆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平时,他经常通过网络发布这些年来自己促进泉台民间交流的一些经历,获得不少台胞的关注。一些台商甚至特意联系上他,登门拜访,与他互相交流。

“既然你是台胞的亲属,经常去台湾探亲,同时从事茶文化交流,何不借此机会成立筹建一所民间的、草根的闽台文化馆。”在一次聊天中,朋友向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这确实是个好想法。”不过,经过仔细思考后,他发现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筹建文化会馆并不专业,到时如果没做好,岂不是贻笑大方。”他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担忧。“你的身世经历以及你正在做的这些事,就是在从事两岸文化交流。这个闽台文化会馆可以定位为民间草根的文化交流,并不是像正规的博物馆那样。”朋友们的话,让原本打退堂鼓的他重塑了信心。

于是,蔡平辉立即着手收集资料。去年他在台湾学习制茶期间,从当地友人手中偶然看到一幅油画,画中的建筑,与闽南传统红砖古大厝几乎一模一样,古厝前的庭院栽种着香蕉树和葡萄藤架,散发着浓浓的闽南风情。他询问后,得知这幅油画乃台湾一名画家到金门写生所作。于是,他花钱将这幅画买下带回泉州,取名《乡恋》。

一些朋友听闻他想筹建一座闽台文化会馆,也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其中友人徐志强特意将上述的台湾民谣作出一幅书法作品赠予他。同村的一位友人将一些当年台湾亲人寄来大陆的信件捐赠出来。此次在台湾期间,台湾一位八十余岁的书法家吴朝熙,同样为他的会馆书写一幅墨宝。

虽然前路漫漫,但他仍执著前行。“我个人的微薄之力也许只是一块铺路垫脚的‘砖’,却愿成为一块抛砖引玉的‘砖’。”他说,这个由民间草根建成的闽台文化馆,将成为两岸情感沟通的桥梁,在促进两岸交流的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