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内容

中国电影:“声”“画”比翼齐飞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12-25

观众经常会对一部电影的演员演技、拍摄手法展开讨论,却鲜有人注意到电影声音的艺术,小到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与煎炒烹炸的做饭声,大到烘托情绪的配乐和主题曲,这些习以为常以至于被忽略的电影声音,实际上是构成电影丰富内涵的一大重要因素。如今,随着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电影声音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电影声音从业者如何看待行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2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研讨会以“电影声音与中国电影产业”为主题,邀请行业一线从业者、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声音品质,助推中国电影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议题进行了探讨。

产业发展未改变电影美学本质

中国电影声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电影《歌女红牡丹》,该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8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影声音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如今,随着多声道数字立体声、全景声等技术手段在丰富电影声音创作空间领域愈发广泛的运用,电影声音的效果也越来越逼真。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电影声音制作在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和创作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在促进中国电影听觉表达的提升上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电影经历了“戏剧的电影”“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如今正在走向“视听艺术”的巅峰阶段。“这得益于中国电影产业政策,得益于电影声音的技术革命和电影声音观念的进步,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所建构的强大后盾。”一位专家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电影录音师陶经表示,无论技术如何更新迭代,电影的美学本质始终不会改变。从业者不仅要为学生塑造正确的美学观念,还要为观众传递电影美学,从而提高观众的审美鉴赏能力。陶经曾参与多届金鸡奖获奖作品评审,他结合这段自身经历强调:“得到褒奖的优质影片往往是在视、听两方面同时有着优秀表现的作品。电影作为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产物,声音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凌看来,电影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它的品质直接影响了电影的艺术品格和技术质量。她建议在影片制造过程中,声音创作者要更加专注于如何从声音角度给予影片活力和影响力。

从业者应保有初心

解决行业难题

随着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者意识到了当前阶段中国电影行业发展不平衡、电影工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乐文坦言,尽管当前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电影声音行业的生态环境与其却并不匹配。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许多国产电影相较过往呈现品质下降的新问题,其根本原因正是制作部门没有使用规范的标准来制作影片。

知名电影录音师何威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中国电影事业欣欣向荣,引入了众多民间资本作为投资主流,这由此也导致了电影创作门槛的降低。一些电影从业者对于电影声音的认知不足,因此无法保证作品质量。”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后期事业部总经理、知名电影录音师王丹戎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仍存在单纯追求商业价值、忽略影片艺术水准的创作乱象。他表示,技术革新导致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这是当前电影声音工作者常常面临的问题。“对于电影声音从业者来说,要保持初心,以专业水准完成电影声音创作,而不是陷入技术崇拜和工具崇拜的陷阱里。如何把电影的声音结构创作好,如何把一部电影最后的混音制作好,这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他说。

意识到了行业难题,也要勇于解决问题。吴凌认为,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由于电影“量”的叠加,必然会带来“质”的变化,这需要从业者不断的努力。“结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近几届学生提交的参与各大奖项评选的作品可以看出,影片创作者对于电影质量的重视是逐步提升的。从业者首先要有信心,有了这样的基础,电影的‘质’一定会越来越好。”吴凌说。

提升行业认知度

确立并贯彻标准

论坛上,有嘉宾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目前国产电影年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但如果从电影声音这一维度来判断,很多电影其实都不及格,影片声音过响,电影音乐与故事不贴合等现象时有发生。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电影学院教授苏聪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制作经验。他认为,当今中国电影声音的短板在于录音及混音环节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影片在声音呈现上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从业者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纠正,要令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认识到电影声音的重要性,再对观众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甄钊表示,即便是参与评奖的优质影片,尚且会出现诸如混录过程中电平过高、超出技术标准范围等不好的情况,如果是质量稍微差一些的影片,问题就暴露得更多了。“这是当下一个非常严重且普遍的现象,尽管技术标准已经存在,但许多作品却依然忽视标准,因此今后我们需要让技术规范得到认真贯彻。”甄钊说。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业界习惯将国产影片与好莱坞影片做对比,并且不少人认为国产影片的劣势主要在于技术运用上。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客座教授邱淳表示,中国电影在技术层面与好莱坞的差距正在逐渐缩短。“从1986年中国第一部模拟立体声影片《山林中头一个女人》,到1996年数字立体声影片《鸦片战争》, 再到2011年中国全景声系统超前在国内影院实验,可以说,中国的电影声音技术及设备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邱淳认为,电影技术只是工具,如何运用这一工具真正提升电影艺术,这才是电影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陶经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的影评都很难看到对于影片声音技术标准的评价。“这一领域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士对电影声音工作者的工作进行点评。希望出现一些专业的电影声音评论,引领一种技术性的审美取向。”他说。

何威强调,要提升电影声音工作者以及观众对于电影声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从业者的专业教育是极其重要且十分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