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陈文令:“狂野”艺术家 不忘泉州“根”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10-24

2002年,《红色记忆》——陈文令雕塑展示行动在厦门珍珠湾海滩举行,陈列在大海边的红孩子雕塑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看过这组作品的人大多会从中感觉到,陈文令是一位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当代艺术创造中,观念的个性和风格的个性二者统一至少是艺术成熟的基本标尺,在这个尺度上,陈文令构筑起了自己的世界。”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说,从陈文令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始终扣紧自己专注的感觉,也始终在艺术语言上探索与锤炼,力求用可视的形象表达精准的感知。■记者 郭晓冰/文 陈文令/供图

陈文令:“狂野”艺术家 不忘泉州“根”

陈文令在创作

民间小艺人 雕塑是天生的兴趣

陈文令老家泉州安溪,他记得自己12岁的时候,很多村庄有“妆佛”的习惯,信佛的村民们请人雕刻了一尊一两米高的大佛像。“见到开光时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心里很有冲动。”陈文令跑到田里找来泥巴,三下五除二,雕塑出一尊几乎一模一样的小佛像。

做好的第二天,陈文令叫上村里的几个伙伴,自己举行开光仪式,把长条板凳倒放,将这尊小佛像摇摇晃晃地抬回家。沿路的村民无不惊叹,甚至还点起了爆竹对这个“小神童”表示称赞,陈文令“民间小艺人”的名声不胫而走。

从民间小艺人到著名当代艺术家,这一路陈文令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不少良师益友的帮助。当时陈文令所就读的中学校长说的一句话让他开始走出小村庄、走上艺术道路,“老师跟我说,如果我就这样满足现状,那我所谓的‘才华、天赋’也就仅限于此,他鼓励我一定要走出去,到专业的地方正统地学习”。

经过几位老师的辗转相助,陈文令在15岁这年到安溪官桥中学翁火枝创办的美术班学起了绘画。1984年又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考上了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前身),主修国画专业。在学习国画之余,陈文令不忘自学雕塑,“似乎只有雕塑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我的创作热情,可以说,这是天生的兴趣”。

陈文令:“狂野”艺术家 不忘泉州“根”

陈文令制作的关公骑马铜像后来矗立在他家乡泉州安溪

成名路漫漫 做雕塑让生活充满希望

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陈文令被分配到厦门市政府侨办工作,主要就是为侨商们办一些画报。这样的工作,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不错的“肥水衙门”,但陈文令不这样想。工作之余,陈文令继续悉心研究雕塑,不到两年直接辞职,1993年独自一人北上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

1991年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到2002年“红色记忆”——陈文令雕塑展示行动在厦门珍珠湾海滩举行,成名前的这十年,是陈文令心中最艰难的十年。“那时候面临的是生存与创作的困境。”回忆起曾经艰难的岁月,陈文令语气平和,“雕塑是我不能放弃的事情,成名前作品又很难带来物质的回报,而现实的人又需要生存。”最艰难的十年,陈文令说他花最少的钱、过最质朴的生活,尽可能地投身雕塑。陈文令有六年租住在同一处房子里,租房门口有一棵树,在树下悉心雕塑是陈文令对那段时光最深的记忆。

“虽然作品很多卖不出去,但要提升自己、缩短出名前的磨难期,就更要大量做、用心做。”陈文令说,在那段物质生活匮乏的岁月里,给予他动力的便是雕塑本身,“做雕塑让我感觉生活充满希望”。

陈文令:“狂野”艺术家 不忘泉州“根”

陈文令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归期当可期 游历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陈文令的红孩子清一色都是瘦瘦的,却丝毫不显病态,而是充满韧性。“小红人是我记忆中的安溪少年,贫困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陈文令觉得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对自己影响颇深,通过小红人,他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和美好的人生态度。

“艺术这条路就像打虎一样,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挑战、快乐和成就感。”虽然离开泉州安溪老家已有34年,但陈文令骨子里爱拼敢赢的精神丝毫不减。此前,陈文令生了一场大病,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经历可能会让他退缩,相反,陈文令深感生命短暂,更加觉得活着就更应该真正地活,尽量做一些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意义的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一直在尝试、在突破,享受艺术带给我的磨难和欢喜,痛并快乐着,毫不退缩”。

今年2月,一尊高420cm、重3吨多的关公骑马铜像矗立在陈文令家乡泉州安溪金谷村的家庙前。这是他为实现100岁奶奶的生前遗愿,亲自雕塑并捐赠给故乡家庙的,也是他离开家乡34年第一次把作品带回家。有人说这不是捐赠一件作品,而是为家乡捐赠了一个永久的展览,一个从这小山村走向世界的艺术家最特别的展览。

“家乡是最不可辜负的,游子满世界跑,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过去的三十余年,陈文令时不时回来泉州回来安溪,看看家乡的山水,和家乡人聊聊从前,感觉熟悉而陌生。说起回泉州办展,陈文令直言:“想,很想!”但是近乡情怯的情感困扰着他,年近五十的他作品遍布全球、在家乡的却少之又少,这对他而言,是一种遗憾。聊到以后,陈文令说想在家乡盖一栋房子,既是民居也是美术馆,自己偶尔回来住,慢慢也放一些作品,“终老之后,再将这个美术馆献给社会。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实现”。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