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六个一”共托泉港璀璨文化产业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10-17

福船制造技艺通过船模制作传承

核心提示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中国海盐文化之乡”“中国海港文化之乡”“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这4个国家级荣誉都属于泉港区。

近年来,泉港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泉港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并在2012年5月成立泉港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着力培养打造一艘船(泉港福船)、一台戏(闽南戏曲和泉港北管)、一幅画(东张油画)、一把盐(山腰盐文化产业)、一座寨(小坝蒙古族特色村寨)、一个园(文化创意园区)这“六个一”文化产业品牌。 

回乡创业 生产出口浮雕油画

在我们的印象中,油画是画家们拿着画笔,一笔一画地在画布上创作出来的。然而,记者在位于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的福建省维真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厂房看到,这里的油画却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负责一道工序,批量生产。”一位正在给油画上石膏花瓣的工人说,她在维真公司上班5年了,他们正在制作的是深受欧美市场欢迎的新产品浮雕油画。

起初,该公司生产制作的也是普通油画,但他们很快就发现欧美客商越来越喜欢在油画中融入生活用品,他们就创新将细麻绳、麦穗等物品融入油画中。这两年,客商们又对浮雕油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又研发出浮雕油画。据介绍,维真公司是泉州唯一一家制作生产浮雕油画的公司。

据维真公司总经理黄秋美女士介绍,她的丈夫王国华是泉港区界山人,他们原本在莆田开公司,2011年王国华回乡创办了这个以油画、装饰画生产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它是泉州市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据东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成介绍,王国华返乡创业,带动了东张村油画产业的发展,该公司所招的员工都是本地人。“维真公司解决了10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无偿开放

传授福船制作技艺

到泉港区游玩,有“一艘船”不能不看,它就是泉港福船。

福船出现于宋代,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亦称“大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与广船、沙船和鸟船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船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铁壳船逐渐代替了木帆船,到上世纪90年代,福船终于在大海上失去踪迹。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船从海面上消失,但制造技艺却不能失传,将福船制作成船模,或许是福船技艺最好的传承方式。走进泉港大福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展厅,一艘艘制作精美、惟妙惟肖的郑和宝船、郑成功帅船、福船的模型正扬帆起航。

近几年来,因古船模工艺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大福古船模公司逐年扩大生产规模,吸收年轻一代学习老师傅的古船模制作技艺,让古船模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据介绍,大福古船模公司2014年被评为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泉州市海外华裔青少年实践基地。

此外,为了让福船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大福古船模公司总经理、泉港福船文化研究所所长刘祖博还筹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传习基地,无偿向社会开放,传授古船模制作技艺。

红木+贝雕

创新工艺典雅绚丽

贝雕顾名思义是以贝壳为材料,取其自然形状以及外表和内层的绚丽色彩,经过精心选料、雕刻、琢磨、组装等工序制成。民间艺人对贝壳的运用,极其高妙。

在泉港也有这么一家公司,将贝壳雕塑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与红木家具结合在一起,形成古朴典雅而又绚丽的家具出口创汇。

在泉州红运当头商贸有限公司旗下的“红运当头”家具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有的在修磨贝壳,有的在画花,有的在拉花,有的在打磨,有的在雕根……正在进行贝雕创作。

据介绍,贝雕从贝壳到成品,需要经过12道工序,每一道都要小心谨慎,完成后,贝壳的璀璨绚丽与红木的典雅端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件贝雕家具工艺品。

“红运当头”工艺展示厅2012年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区。2015年7月,该公司继续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改造重新装修工艺展示厅,致力于把展厅建设成为宣传、展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贝雕家具是泉港区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