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瓷之源”:永春苦寨坑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7-06-23 来源:泉州晚报

张红兴(左)和陈建中(右)在苦寨坑窑址考古工地现场

在中国陶瓷之乡介福乡,苦寨坑窑址旁就有不少陶瓷企业。

羊泽林现场介绍考古发掘成果

考古队员在考古调查中遇到野猪窝 (市博物管 供图)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发掘的文物

核心提示

关于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如今有了两个很重要的标识:目前已知全国最早的烧制原始青瓷窑址,它将中国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获评201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大奖。

2007年,有位收藏爱好者在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村民郑金顺自家柑橘园内发现了大量古代陶瓷碎片,他无法判断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于是上报给了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永春原始青瓷窑址至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经过10年来的调查、发掘、考究,一部中国烧瓷史在考古队员的手中渐次还原。作为此项考古的主要亲历者,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为我们揭秘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发现与发掘背后的故事。

缘起 村民发现大量陶瓷标本

“十年前,永春意外发现了原始青瓷窑炉遗迹。”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回忆起10年前初见永春原始青瓷古窑址的那一刻,仍觉惊喜。

十年前的一个傍晚,在外带队考古的陈建中突然接到同行电话,说一个收藏爱好者在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的一个地名叫苦寨坑的柑橘园内发现了大量古代陶瓷碎片,可能有一定的价值。后经查看,初步断定这些碎片年代久远且很有价值,陈建中难掩激动的心情。

2007年10月,作为泉州市考古队队长的陈建中组织相关人员前往苦寨坑进行现场调查,采集了许多印纹硬陶、釉陶以及红烧土块。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做 “PIXE”(质子激发X荧光能谱)检测,结果发现标本中铁、氧化成分与原始青瓷中的含量比较相符,从而判定是原始青瓷。

确认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现身

这一发现也引起了福建省文物主管部门和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重视。2007年11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郑辉、陈兆善两位研究员对苦寨坑窑址作进一步调查,确认这是一处窑炉遗迹。在2008年至2009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古窑址信息被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鉴于原始青瓷窑址在闽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初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考古发掘,经国家文物局审批,2014年初,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原始青瓷窑址考古队,在永春县文体新局、介福乡政府、永春县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对其进行勘探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现四条原始青瓷龙窑,出土了大量陶片和瓷片。调查发现最终确认原始青瓷窑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底,福建博物院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为领队,泉州市考古队陈建中、张红兴等为现场负责人,再次对原始青瓷窑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共揭露9条原始青瓷窑炉遗迹。惊喜的是,这些烧造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大部分保存较好,窑炉均为洞穴式长条形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组成。同时窑址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标本,器形有尊、罐、豆、钵、纺轮等。

轰动 全国各地专家聚首永春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的发现轰动一时,吸引了大批国内古陶瓷研究界专家、学者。2016年1月13日,当天阴雨绵绵,永春介福乡苦寨坑古窑址却迎来了故宫博物院和福建、上海、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市博物馆或文物考古界的专家。专家实地考察了永春苦寨坑窑址考古发掘现场,观摩了出土文物标本,听取了考古发掘情况汇报,经过认真研讨,一致认为:

此次考古发掘揭露的9座烧造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大部分保存较好,结构清楚,层位关系明确。这一发现填补了福建地区早期龙窑发展阶段的缺环,是研究我国早期龙窑起源及其演变序列的珍贵实物资料。

苦寨坑窑址发掘出土的原始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水平高,器形、纹饰丰富,区域特征明显,流通范围清楚。这些原始青瓷器有自身区域特征,是研究夏商代窑业技术以及福建闽江、九龙江流域考古学文化交互传播和影响的极其重要的考古资料。

鉴于苦寨坑窑址的重要性,专家还建议对窑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力度。同时,应尽快对已揭露的重要遗迹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尽早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合理利用方案,真正保护好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016年12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再次组织对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周边区域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调查发现有同时期的20多处原始青瓷窑址,对坑刀山某基建工地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又发现5座原始青瓷窑址,并取得重大的突破,窑炉保存好并带有出烟孔,这些夏商时期的窑业技术在以往国内的原始青瓷考古发掘中未曾出现过。

意义 历史向前推移了200年

龙窑又称长窑,一种洞穴式长条形的窑炉,它依一定的坡度,以斜卧似龙而得名。

以前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显示,龙窑出现于商代,那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论断。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的年代到底有多久呢?发掘结束后,福建博物院采集6件炭标本送到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所测年代序列基本与窑炉叠压打破关系相吻合,均位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8世纪中期,即相当于中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700—1400年,距今3400—3700年。

据悉,东汉之前的瓷器被统称为原始青瓷。一直以来,陶瓷界关于青瓷的烧造地何在一直是个谜。此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窑址为浙江湖州瓢山窑址,时代可追溯至夏晚期。“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的发现,把中国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向前推移了200年。”张红兴兴奋地表示。

点评 探索中国原始青瓷发展史

2017年4月12日,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从全国40个发掘和调查项目中评选201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参评项目的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名列其中。

评审专家点评:原始青瓷器的起源,以往主要聚焦在浙江东苕溪流域的生产区域。其实,东南沿海广大的印纹硬陶生产区域,从技术上讲,都有可能创制出带釉的原始青瓷器。永春苦寨坑窑址印证了这一点。窑址中出土了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器,与东苕溪流域原始青瓷器的创烧几乎同时。区域考古调查发现在周边地区还有十余个窑址,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区域。表明这里与东苕溪一带各自在生产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创制了原始青瓷器。苦寨坑窑址的发掘,厘清了这一区域的生产时代,出土了有相当质量水平的早期原始青瓷器。产品主要在晋江流域使用,并影响到闽江流域,西周时生产的中心区域转移到闽北地区,以后在与浙东地区的竞争中消亡。苦寨坑发掘中清理了9座窑炉,其中有几座保存较为完好,为土洞式长条形的龙窑,与东苕溪流域是不同的技术体系。总之,福建地区是原始青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该窑址的发掘为探索中国原始青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规划 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鉴于古窑址的重要性,专家组建议所在地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门要及时对古窑址进行保护,尽快启动古窑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以全面、长久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发掘领队的羊泽林表示,下一步对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还要做进一步的保护规划。同时,在这个区域将继续开展相关调查发掘工作,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羊泽林表示,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的意义在于是国内原始青瓷烧造年代最早的窑址之一,在夏商时期而且规模较大。几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已探明的就有十几处窑址,说明当年在这个地方就有规模庞大的手工业生产区域。

据介绍,永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窑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已形成初步可行性方案。具体包括成立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的力量,对古窑址的保护、开发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

永春原始青瓷窑址的考古发掘,增加了永春以及周边县市陶瓷历史的文化底蕴,提高了陶瓷产业在全国的受关注度及影响力,推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

“目前已启动‘省保’、‘国保’的申报工作。”介福乡政府宣委林颖华介绍,介福乡是永春县陶瓷之乡,目前人口只有1.1万,但拥有大大小小的陶瓷开发和生产企业就有上百家。届时,拟引入社会资本和陶瓷企业参与到古窑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出资的“政企合作”模式,将古窑址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成一个高品位的旅游景区,并建设一座陶瓷文化展示馆,再现永春陶瓷的历史文明工艺。

延伸 介福乡获评 “中国陶瓷之乡”

5月20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专家考评组对介福乡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雄厚的产业基础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介福乡已具备授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条件,一致同意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推荐,授予介福乡“中国陶瓷之乡”荣誉称号。

近年来,永春县高度重视陶瓷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扶持陶瓷产业的发展。陶瓷业是介福乡的支柱产业,全乡境内的高岭土资源丰富,储藏量达6000万吨以上,居福建省前列。2016年全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亿元,其中陶瓷产业占90%。从事陶瓷相关产业近6000人,占全乡劳动人口80%以上。现有陶瓷民间艺人300多人,工艺陶瓷作坊50多个,陶瓷相关企业100多家。产品包括茶具、卫生洁具、花瓶、各种摆件、餐具、工艺品、储罐、炉罐等,市场销售点遍布国内各省市,产品远销中东、欧洲等国家。

介福乡乡长林文永表示,该乡将进一步推进陶瓷产业上档升级、快速发展,立足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将规划1000亩的介福陶瓷工业园打造成上规模的、集生产与科技研发服务为一体的现代陶瓷产业园,并把悠久的夏商陶瓷文化积淀与近代陶瓷旧窑址、民间艺人、现代化陶瓷企业等整合成旅游资源,打造陶瓷产业和陶瓷旅游品牌,把介福乡建成陶瓷特色休闲集镇。

幕后 考古队员克服艰辛险阻

历经十年艰辛,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共发现地穴式龙窑9座,出土原始青瓷标3万多件。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考古队员的心血与汗水。

“考古队员每天面对的是深山老林,在高过人头的茅草中、带刺的荆棘中穿梭,可谓身临险境。”陈建中说,更多的是苦尽甘来。考古队员野外工作地点在山野之间,每天长途跋涉,早上7点出发,到晚上7点才收工,中午就地在工地与工人搭伙吃饭。头顶着炎炎烈日,晒得快冒油,手、脖、肩部的皮肤全都被晒到脱皮。

考古队员手上起初是起水泡,时间久了,变成了厚厚的老茧。在张红兴看来,考古生活环境很艰苦,但最需要克服的还是一次发掘就要驻扎深山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时间。在交流中,张红兴也流露了考古过程的艰辛,考古队员最怕也最经常遇到的是毒蛇,有时会在地上捡到三米长的蛇皮、有时一个山坡上会发现两三个野猪窝。如今,考古工作仍然没有结束,队员们的艰辛还在继续。

人物名片

羊泽林,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具有国家考古发掘领队资格,受福建博物院的委派,负责全面考古发掘技术指导工作;

陈建中,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泉州市考古队队长,是历次原始青瓷窑址调查、发掘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积极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保持沟通协调,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实施;

张红兴,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是历次原始青瓷窑址调查、发掘项目的具体实施者,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负责细化分工、方案实施、把握进度、指挥发掘及组织资料整理、编写发掘报告。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