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弘一大师:错过南洋弘法,成就闽南因缘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7-04-12

陈珍珍居住在杨子山大慈林寺的“晚睛山房”中

大慈林大门对联即弘一大师所题

南安灵应寺中设有弘一大师纪念堂

永春普济寺是弘一大师在闽南驻锡最久的寺院

弘一大师在韩偓墓道前留影(资料图)

大慈林弘一大师纪念堂内有弘一与性愿两位知交的挂像

弘一大师(中)与广洽法师(右)、高文显合影(资料图)

李莉娟在大慈林内的弘一大师纪念堂祭奠祖父

陈珍珍(左一)、李莉娟(中)与本报记者合影

又到一年清明时,如何不思故人?数日前,弘一大师的嫡孙女李莉娟不远千里从天津赶来泉州,一则为开讲座弘扬弘一大师的精神;二则拜访旧友陈祥耀、陈珍珍等;三则祭扫大师舍利塔。记者在跟随李莉娟访问98岁高龄的陈珍珍时,从与陈珍珍的交谈中获知,弘一大师其实曾数次想要下南洋弘法,却皆失之因缘。这一切又是怎样的阴差阳错呢?

忆往昔 思念难放

“谁叩荆扉惊鹤梦,月明千里故人来。”

陈珍珍老人在见到弘一大师嫡孙女李莉娟时,激动不已,也许老人从李莉娟的身上,看到了弘一大师的影子。

陈珍珍从14岁第一次见到弘一大师起,就与佛结缘,直到今年她已经98岁了。84年的时光里,弘一大师的声音、影像、文字、故事……都会在她的脑海里循环播放,以至于随时和人聊起来,都能如数家珍。陈珍珍说,清明节里她最思念的,就是大师。如果还能有一种思念算得上蚀骨灼心的话,我想,这就是了。

在闲聊时,陈珍珍表示,弘一大师南下时其实曾经动过下南洋弘法的念头,但却因种种原因,最终选择驻留在了闽南,也成就了他与闽南的14年殊胜因缘。

虽然离大师生西已过去75载,但陈珍珍与李莉娟在回忆大师往昔时,仍不免唏嘘。在清明时节里,青烟缕缕,便是那往事逗留的痕迹。

遇挽留

结缘闽南

1928年冬,时年49岁的弘一大师在上海与学生丰子恺、佛友李圆净等,相商出版中国第一本保护动物的“漫画书”——《护生画集》事宜。出于慎重,他们在上海研究了很长时间,画集第一册终由李圆净提供选题,丰子恺作画50幅,大师为画配诗50首而定稿。

有一天,大师抽空前去拜访旧友、居士尤惜阴(即后来的演本法师),看到他正忙碌着在整理行李。大师很好奇地上前问他打算去哪,怎么带这么多行李。尤惜阴笑着说,他正准备去参加一个“暹罗(泰国)佛教考察团”(又名“中华净业团”),隔天就要出发了。

“大师一听到这,重重拍了下大腿说,‘去暹罗弘法是好事啊,怎么不带上我?!’”陈珍珍回忆起她早年听过的故事这样说道,“大师早就有心要往海外弘法,那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事,一听尤惜阴他们要去,就要求跟着这个考察团前往暹罗。”面对好友的请求,尤惜阴本就难以拒绝。况且有弘一同去,那对于弘法而言,更是天降福音,于是立即答允。弘一大师随后正式加入该考察团,并与考察团成员一道乘船,由上海前往暹罗。

弘一大师后来在其撰写的《南闽十年之梦影》一书中,也记载着这一段赴闽的因缘: “我第一回到南闽,是在1928年11月,是从上海来的……尤惜阴居士也在上海。他是我旧时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说要到暹罗国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动身的。我听了觉得很喜欢,于是也想和他一道去。”书中还描述了一路行程中发生的事情:“第二天早晨,天还没大亮,就赶到轮船码头,和尤居士一起动身到暹罗国去了。从上海到暹罗,是要经过厦门的,料不到这就成了我来厦门的因缘。12月初,到了厦门,承陈敬贤居士的招待,在他们的楼上吃过午饭,后来陈居士就介绍我到南普陀寺来……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楼上住了几天。时常来谈天的,有性愿老法师、芝峰法师等。芝峰法师和我同在温州,虽不曾见过面,却是很相契的。现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见了,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我本来是要到暹罗去的,因着诸位法师的挽留,就留滞在厦门。”

“陈敬贤是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弟弟,人很和善。他对弘一大师早有耳闻,久生敬仰,这次听说大师他们的船中途在厦门逗留,陈先生便力邀大师一行前往家中作客,并介绍大师到南普陀寺结识了性愿法师、芝峰法师等人,同时极力挽留大师住在闽南。”陈珍珍感叹道,“如果不是这么一挽留,弘一大师也许就与闽南擦肩而过,去了暹罗,也就可能不会在日后与泉州、与闽南形成这么多的交集了。”

不过说到弘一大师最终留下的原因,陈珍珍称那是性愿法师等人苦劝的结果,“基于大师身子骨较弱的缘故,特别是他出家以后,布衣草履,过着行云流水的生活,且过午不食、寒不逾三衣,担心他会熬不住剧烈变化的气候。当时性愿法师、敬贤先生都纷纷劝他,说不要去暹罗那种湿热之地,可能会水土不服。而北方又偏冷,倒不如留在闽南,这里四季如春,对大师的持戒生活最合适不过。大师一听有道理,于是就放弃暹罗行的念头。”

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时,性愿即以“监院”名义“出为接待,相见之下,宛如故知,敬言相契,即结法缘”。(性愿《晚晴山房书简·书后》)

性愿又与寺中诸师以寺方名义,至诚挽留大师在厦门住了数月。后经性愿法师等人反复函请,弘一大师又于1930年二下闽南、1932年三下闽南。在闽南时,弘一与泉州因缘尤深,先后住过雪峰寺、开元寺、承天寺、铜佛寺(百源庵、百源寺)、弥陀岩、碧霄岩、清源洞、草庵、净峰寺、普济寺、福林寺等数十座寺院。在许多寺庙留下了众多的书法、诗赋、经律等遗墨珍品,可以说,弘一大师将其后半生的心血与智慧留给了泉州。

难如愿

烽火阻路

众所周知,弘一大师年轻时便已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音乐、金石等方面,莫不精工。但在出家后,他严持戒律,许多爱好尽多舍弃,惟有书法一项予以保留,且每次书写都是佛典成语,因为他想借此来弘扬佛法,让观者在体验书法美感的同时,也能领受佛法的潜移默化。弘一认为僧界不振之因在于不知戒律,故在闽南时,“深研律藏以弘传之”。

1933年10月,性愿法师为探讨青少年僧侣的教育问题,而向弘一去函征询。弘一复函称:“(教育对象)应分三级。丙级:年不满二十岁者,以学劝善及阐明因果报应之书力主,兼学净土宗大意,大约二年学毕;乙级:二十岁以上者,以学律为主,兼学浅近易解之经论,大约三年学毕;甲级:以学经论为主,兼学精微之教义,大约三年学毕。”(弘一《致性愿法师信》)

1934年,弘一再次来闽南佛学院讲学和整顿学风,后认为机缘未熟,主张学院要从头办起。他取《易经》“蒙以养正”之义,创办佛教“养正院”,并亲自草拟章程,选定教材,推荐师资,还抱病作了《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的讲演,勉励学僧要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养正院根据弘一大师的指导,始终把佛学教育放在首位,以世学的文史为辅。(何绵山《弘一大师在福建》)

弘一大师一生除了专注培育律学人才外,还应各处邀请,前去讲律,如1934年在泉州草庵讲《含注戒本》,1935年在泉州承天寺戒期中讲《律学要略》,1937年应青岛湛山寺邀请,讲律学大意,等等。被人们遗忘有800多年之久的南山律,经过大师的弘扬,引起了海内外教界的重视。

1937年春季,性愿法师自泉州承天寺移居厦门南普陀履行方丈职务,并主持闽南佛学院与佛教养正院院务。9月,他接受新加坡龙山寺住持瑞等上人委托,函请弘一法师赴新加坡弘扬佛法,推行佛化教育。

对于新加坡佛教之邀请,弘一大师初时是欣然应允的。担心沟通不畅他还潜心复习英语,为赴狮城做准备。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越来越紧张,狮城之旅终因局势混乱而未克行。弘一为此复信云:“南游之事,今非其时,须待时局平定,然后再斟酌也。”(弘一《致性愿法师信》)大师由此错过了前往新加坡弘法的机会。

留憾事 弘法未果

弘一大师曾说过,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大师闻讯流着眼泪对泉州弟子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叶青眼《千江印月集》)这是何等的精神气质,又是何等的爱国情怀!

1937年9月20日,弘一大师在上海租界,与老友夏丏尊小聚,9月27日回到厦门,当时战讯频传,厦门风声鹤唳,不少朋友劝他移居内地,躲避战火。大师却说:“倘值变乱,愿以身殉。古人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这是他誓与国族共存亡的信念表现。

1939年4月17日,林奉若居士(永春普济寺护法)奉性愿法师之嘱,委派妙慧法师迎请弘一法师移居永春普济寺,以树僧范。弘一大师一来因时局动荡,二来因酬酢太繁,也正思前往一处僻静所在修行,遂欣然前往。弘一在普济寺顶茅峰共寓居572日,这成为大师三下闽南以来唯一久住之所,他还在普济寺完成律学著作多本,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盗戒释相概略问答》等,还手书《续护生画集题词》。

在永春山居,大师一直默默从事佛典整理、校勘、点注的工作,直到1940年,才受南安灵应寺之请去那挂单。1941年5月,又移至晋江檀林乡福林寺闭关。在那,他为从学者讲了《律钞宗要》,又编定《随讲别录》与《晚晴集》二书。妙莲法师得到消息后,亦赶至福林寺,在大师跟前闻法受教。(陈慧剑《弘一大师简传》)

随着大师弘法办道声名的远播,1941年10月,菲律宾中华佛教会主席吴江流居士与性愿大师等人一道,致函请弘一法师南游菲律宾,弘扬大乘佛教。

接获赴菲弘教邀请函后,弘一大师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慨然许诺,拟定12月起程,还就此行书写“辛巳岁寒,一音时将游菲岛”给静渊法师,表达了“老吾老,不甘老”的进取精神。

不过,就在大师憧憬要“菲岛弘法”时,他的南洋梦又一次被无情惊醒!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海上运输一度被日军切断,大师此时也只能望洋兴叹。

从1942年3月,弘一应泉州士绅叶青眼、尤廉星之邀,住进“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起,至当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大师生西,他都没有再找到机会一圆自己的南洋弘法心愿。这对于弘一大师和南洋佛教徒来说,都堪称一件憾事。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