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回流:与历史记忆一道回家

时间:2017-03-31 来源:泉州晚报

▲◀民国“浴砚书屋”款墨彩文房十件套

镶边清代青花瓶

▲◀同治粉彩大瓶

(60厘米高)

清代绢画

同治广彩大盘(35厘米)

描金琉璃佛像

光绪青花人物大碗(28.5厘米)

同治广彩花鸟大碗(21厘米)

乾隆青花描金大碗(29厘米)

老玉石盆景

同治至光绪广彩器

清代传统手工绣

康熙至光绪精品盘

同治广彩食盒

同治粉彩果盆一对

“为什么清末圆明园的几个兽首能不能回国,牵动13亿国人的心?因为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它们让中华儿女内心涌动着民族复兴的澎湃激情。”泉州收藏爱好者王先生说起“回流”十分动情。但他指出,近年收藏界热门的“回流”品,并不专指那些被列强抢夺、偷盗出境,后又通过拍卖、追讨回国的奇珍异宝,它更多的是指中国历代通过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等渠道外销,之后又倒流回国的工艺品。这些回流品不一定是国宝级的珍品,它们更多的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历朝历代制作生产的艺术品或日用品。

且听王先生娓娓道来并观赏他收藏的部分回流“宝贝”。 

丝路瑰宝

中国经济文化使者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外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道。2000多年前,西汉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从古长安远涉西域,连通了东西方两大文明,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流行于欧亚各国,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贵族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和家中使用瓷器为富为荣。

王先生说,海上丝路比陆上丝路开启得更早,秦汉时期就已形成。泉州是公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宋元时期以“东方第一大港”地位享誉全球,“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贸易盛况成为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等源源不断销往海外。“南海一号”的考古挖掘,印证了海上丝路曾经的繁忙与外销物品的丰盛。

据报道,国外博物馆的馆藏中国文物大约有164万件,而民间收藏大约是馆藏的10倍,达到1700万件以上。

琳琅满目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

由于中国对外交往、贸易的时间跨度大,外销的物品又是天文数字,因而留存世界各国的“中国老物件”,不仅量大且品种丰富。瓷器、玉器、织品、雕件、字画……样样齐全,素雅、富丽、简约、繁密,争奇斗艳。王先生的藏宝里不仅有回流的瓷器、绣品、绢画,还有琉璃佛像、景泰蓝套杯,甚至有多件宝石盆景、玻璃内画。他多年用心收集的清后期广彩餐具,碗、盘、碟、匙、杯、壶、果盘等一应齐全,蔚为壮观。

王先生认为,虽然大量的回流品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并不是很高,但还是很有收藏价值。他分析说,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物件破坏严重,国内老物件存世稀少,留存在国外的中国“老东西”就显得珍贵;并且历代外销产品大多是上等货,外国人又都十分珍爱,比如瓷瓶常见用金银铜镶边,瓷盘作为艺术摆件,使得品相很好。还有不少外销物品是外商订制,中西合璧,带有浓郁的海外风情,独具韵味。

重返故土

回归的不仅是珍宝

为什么会兴起“回流”收藏热?王先生认为,除了回流品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时光价值外,人们对先祖的敬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重要因素。

王先生收藏回流物品的渠道,主要是朋友长期驻扎国外专司拍卖、回收的团队,以及自己到海外办事时抽时间“淘宝”。

王先生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夜深人静、工作劳累之余,关在自己的藏室把赏这些重回故土的“时光宝物”。他为我们描述了这种多数人难以企及的乐趣:从物件的造型、图画等重现、揣摸百年、千年前不同国度、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谁知道那幅绣品的背后,是否有一位女子的凄美故事?从物件的用材、制作,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追求。德化瓷圣何朝宗的作品存世稀少,业界藏以为荣,就是这个原因。从物件的做工、创意看当时的工匠精神,那种内心清静、放下一切去精雕细琢、打磨时光的境界是多么难能可贵……

“现代科技让制造省却了很多时间和环节,也节省了很多成本,但许多物品的内在价值是不应被省略的,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可以给我们太多的启发。”王先生说。

接受采访时,王先生提醒,“回流”热也引来造假热,有人甚至把假货拿到国外再转内销,打个海关水印蒙骗同胞;也有国外商贩不识真假,拿仿品出来交易。这些都是藏友们应该特别小心的。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