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红安绣活的传承与新生

时间:2017-03-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席和玉在做绣活。

2月16日,国家级非遗项目红安绣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席和玉在武汉妇幼保健院剖腹产下一名5斤多的健康女婴,母女平安。一时间,这位高位截瘫的非遗传承人收到了圈内绣娘、专家及社会各界的祝贺,她与红安绣活的一段情缘,以及红安绣活的保护、传承也再一次受到大家关注。

红安绣活的一张“名片”

席和玉是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人,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17岁时,一场意外改变了她的人生。1994年,她不慎从两米多高的楼板上跌落,从此高位截瘫。辍学在家的她终日只能躺在床上,这让她更紧迫地想要寻找未来的出路。她常回忆起儿时跟母亲学习刺绣的场景,加上当时红安传统手工刺绣颇有市场,席和玉便寻思何不重拾绣针?于是,她振作起来,苦练刺绣技艺。

由于高位截瘫,席和玉只能躺在床上刺绣。翻来覆去转动身体练习刺绣,手指被针刺破是常有的事,但她从不叫苦喊累。经过艰难和磨砺,席和玉的刺绣技艺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擅长普通刺绣、十字绣、绒绣等各类绣活。作品工艺精细,针法变幻灵巧,图案形态各异、色彩华丽。2008年,席和玉被评为“红安绣花鞋垫”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我看到了当地文化部门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红安绣活所做的积极努力和尝试。”席和玉坦言。2014年7月,在红安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她在七里坪镇长胜街开办了“红安绣活传习所”带徒传艺,周边的农村妇女纷纷前来一试身手。目前,七里坪镇有200多位绣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刺绣。2015年5月,当地文化部门专程带红安绣活传承人到武汉纺织大学观摩学习。在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的指导下,传承人参观了汉绣传习室、服装生产技术研究室、民间挑补绣传习室,并与专家就图案设计、作品配色等进行深入交流。席和玉也认识了更多刺绣能手,她感叹:“我在刺绣针法、配色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今后我会努力做好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专注喜欢红安绣活”。

“红安无女不绣花”

红安绣活是流行于湖北红安一带、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的汉族民间刺绣艺术,被称为“将军县的非遗之花”。“红安有句俗语‘无女不绣花’。”席和玉说,红安绣活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作为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红安绣花鞋垫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绣花鞋垫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造型生动、装饰性强,文化内涵丰富、舒适耐用,在一块小小的鞋垫上便可展现出花鸟鱼虫、天上人间、地域风物,花纹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各类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传统的红安绣花鞋垫,从纳鞋底开始,到一针一线的用心针绣,无一不饱含着绣娘的用心、灵巧与勤劳。

每逢寿诞、婚嫁、升迁、参军等事,红安绣花鞋垫都会作为馈赠佳品出现,如祝愿长者的“福禄双全”、祝愿孩童的“长命锁”、祝愿亲友的“莲年有鱼”、祝愿情人的“鸳鸯戏水”等。尤其是姑娘定亲、出嫁时,必有绣花鞋垫,少则十双,多则数十双、百余双。

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红安绣花鞋垫的鼎盛时期,以七里坪镇、太平桥镇、城关镇所辖村落为中心,辐射至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村村寨寨、灯前檐下、田头地边,到处可见妇女们绣鞋垫、展鞋垫的场面。

为传承发展探索新路

随着机器化生产的发展,老艺人逐渐辞世,青年人外出务工,红安绣活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逐渐流失,加上手工织布和刺绣作品在当今市场运作模式冲击下逐渐被边缘化,产品的创新成为其立足的突破点,而这不仅需要传承人的智慧,也需要资金。

那么,彰显文化风情、承载传统技艺的红安绣活如何打开市场?

刘寿仙今年55岁, 也是红安绣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13岁起师从姑妈学习绣花鞋垫,作品曾在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007年起,她在家自设绣花鞋垫作品展厅,义务接待来访的参观者和学习者;2009年开始潜心研究红安绣活的艺术风格和刺绣技法,并将历年来手绘的传统花色图案近千种汇编成册;2011年开始办班传艺,组织当地妇女交流互动;2014年,在武汉纺织大学的帮助下,研究开发红安绣活衍生产品;2015年,她女儿刘珊分别参加了在湖北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之后母女一起创办了红安县思乡特色产品有限公司,通过网络营销的模式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了红安绣活。

当下,红安绣活越来越受关注,这种适合妇女学习的手工技艺,正慢慢为她们开启文化小康之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建议,绣花鞋垫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规模不大,自产自销的模式较难做大做强。如果确定有市场需求,可以参考“公司+家庭绣坊”的模式,公司负责质量、标准、渠道、品牌,绣娘们按照订单来生产。

目前,红安县文化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手工技艺展演赛、优秀绣品评选,设立红安绣活传习所,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多种方式扩大传承人群。据悉,下一步,当地将巩固太平桥镇、七里坪镇长胜街红安绣活传习所,在太平镇、七里镇、城关镇等乡镇组织优秀绣女传承人及骨干人员培训班,培养百余名新生代传承人。

不过,也有人表示,绣花鞋垫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如果要做大,困难较多。如何针对“红安绣活”的具体特征,培植传承与新生的力量,做好生产性保护与文化精准扶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