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锡雕 匠心独运 堪称一绝

时间:2016-09-27 来源:泉州晚报

曾为泉州嫁妆必备品,具有鲜明的闽南风格,明清时期从事锡雕的工匠越来越多,打锡巷(今打锡街)应运而生

杨氏锡雕传承人杨峰岩正在雕锡

镇国塔

祥云观音

精灵王子

龙凤呈祥

皇家骑兵酒架

凤衩宫灯

笑弥勒

茶锡罐组合

明清年代

锡壶

锡雕,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渊源深厚。2014年11月,锡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市民杨婉红女士不仅是锡雕的收藏爱好者,同时是杨氏锡雕的第六代传承人,让我们跟着她一起走进锡雕的世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独运。 □本报记者 曾广太 实习生 陈雪妹 文/图

工艺

造型技法考究 精雕每个细节

锡雕是个细致活,制作技法更是考究,锻、錾、塑、雕、焊、镶嵌、多材质组合等技法,每一项都十分精细。

“在锡雕的整体工艺中,造型是它的灵魂,作品是否美观,关键看造型的技艺。”杨婉红拿出做供台的锡片对记者说,造型主要讲究的是气韵,体现在形体的大小、方圆、俯仰、开启、收放,线条的曲直、张弛、缓急、长短、强弱等变化上,例如这块供台,边缘的处理要圆润饱满,给人以乐感和神韵。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杨婉红指着杨氏锡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作品“东西塔”称,这件作品是杨氏锡雕第四代传人杨炳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泉州文化部门委托,创作的第一版锡雕“东西塔”,历时3年时间才完工。当时杨炳坤按照1∶200的比例,绘制出锡雕“东西塔”图纸,之后用寿山石制成模具,用锡浇铸成零件,再用焊器一片片焊铸连接。这两座用2000多个零部件制成的“东西塔”,雍容大气,特别在每一个细节上更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杨氏锡雕在材质、造型、制作技法等方面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杨女士说,杨氏锡雕多为手工雕,在工序上比较复杂,一个火炉,几样工具(刀、锉、锤子、板子、錾刻刀、钻子等),先用锡液浇入寿山石模具铸成零件,再用焊器一片片焊铸连接,凹雕、线雕、浮雕并用,表面抛光度可达10级以上,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形态通过烙铁来塑造完成,最后打磨、整形、上漆、銮金及装配,一件件精美的锡器就此诞生。

作为杨氏锡雕第六代传人,杨婉红不仅是锡雕艺术家,还是锡雕收藏家。“由于锡易氧化,百余年光景的锡雕收藏品已是十分难得。”杨婉红带着记者来到了一间古色古香的收藏室,里面整齐摆放着数百件收藏品,让人惊叹。

历史 始于北宋盛于清 打锡街由此而来

“锡”是排列在铂金、黄金及银之后的第四种稀存金属。锡质温润,熔点低,延长性强,易于加工并被反复利用。在中国古代,人们早已懂得在井底放锡板来净化水质,皇宫里也常用锡制品来盛装御酒。纯锡制食器无毒且有很好的杀菌、净化和保鲜作用,制成礼器、灯台光亮鉴人。锡器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

锡雕在北方以素为雅,称素雕,在南方以精雕细琢为美,称为花雕。泉州杨氏锡雕技艺是南派花雕的代表,风格华丽,集传统雕刻、油漆、灯艺、铸造艺术于一体,加上有錾花刻字,突显金银秀色,作品极为富丽堂皇,具有鲜明的闽南风格。

“泉州锡雕始于北宋,至清中叶盛极一时。”杨婉红介绍,泉州锡雕品种繁多,数以百计,造型典雅美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闽南风格。对于老泉州人来说,锡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大户人家一般置有“房内九件”和“厅堂九件”,诸如斗灯、果盒、花瓶、酒壶等,极尽典雅华丽。“锡”与“嘻”同音,每当有女出嫁,嫁妆中也必须有锡器,称为做妆奁。家道殷实的甚至还专门从东南亚买回纯锡,请三五位锡雕名匠上门做半年。锡器的多少优劣,又直接关乎娘家的体面,关乎新娘在婆家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锡器添置的重视程度。到了明代,从事锡雕的商铺越来越多,一条专业打锡巷(今打锡街)应运而生。

“自明代以来,泉州‘打锡巷’就开设多家销售锡器的作坊店号,清代最繁华时有30多家,行业的繁荣,也造就了不少优秀的锡雕艺人,他们世代相传,积累经验,创作了诸多优秀的锡器作品,同时产生了不少老字号的打锡作坊。”杨婉红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价格低廉的铝制品、不锈钢制品,甚至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使用锡器的家庭逐渐减少,原先的打锡匠纷纷改行,这些大大小小的锡铺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传承 对接茶道香道 锡雕创新发展

在泉州打锡街,尚存一家至今还在“埋头苦干”的工匠老铺。

“我们祖上当年就是在打锡街开店铺的,传到我和哥哥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杨婉婷说,“连发锡铺”自清咸丰三年创建以来,就在打锡街上颇有名气,杨氏锡雕铺的老工匠们绘制设计出的寿山石模具技艺高超,其所制成的纯手工锡雕艺品工艺精湛。第四代传承人杨炳坤制作的锡雕“东西塔”获得了诸多美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有的还被选为高级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而第五代传承人杨峰岩、杨峰峪兄弟也不甘落后,2007年元宵佳节,一盏造型精美的翠盖宝莲灯出现在泉州元宵灯会,引来一片惊叹,就是他们的作品。除了锡雕,制作锡雕模具也成了杨氏家族一门,主要的独特技艺。杨氏家族至今还保存着明清年代老铺工匠们传承下来的锡雕模具,祖传六代至今。

“我们是打锡街里存活的唯一一家锡铺,也是最老的一家锡铺。”杨婉婷告诉记者,从明代至今,打锡街的锡铺几乎销声匿迹,而“连发锡铺”之所以历经百年历史风雨沉淀传承至今,除了工艺精湛外,最大的原因是她觉得锡雕是泉州特有的文化,应该让这个濒临灭绝的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所以一直在坚守。

杨婉婷说,一百多年来,为了将锡雕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他们保有先辈流传下来的系列锡雕作品如烛台、模具、酒器等,从先人的制作上入手获得灵感。新中国成立后,杨氏家族的锡制品没有停止创新的探索,在传统日用锡器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繁复的工艺,创作出了不少还原古建筑的精品及宫廷古灯作品。如今,随着国内消费者艺术品鉴赏水准和高档工艺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泉州本土茶叶和香道市场不断壮大,杨峰岩、杨峰峪兄弟及其家族第六代锡雕传人杨曙宏、杨婉红开始转换思维,寻求锡雕产品与茶叶、香道的结合,开辟新的锡雕工艺方向和发展空间,不断开发出像“海棠献寿茶锡罐礼盒”、“龙凤呈祥”、“年年有余”等为生活而创造的个性化收藏品。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