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传承中国剪纸 追求艺术真与美

时间:2016-09-14 来源:中华山西网

民间剪纸是最朴素、最自由和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之一。它流露了中国农民善良、健康与愉快的情感,我们的新艺术必须大力发扬这种情感。

作者简介

杨毅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美艺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获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五连冠,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出版有《中国当代剪纸传承大师杨毅卷》。

从“特短”中生发特长

艺术家喜欢把艺术表达的方式比喻为“艺术语言”。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

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小剪,几张纸片,其基本的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可以运用笔的抑扬顿挫,墨与色的无穷变幻,把物象的体积质感、浓淡虚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时常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中。从“特短”中生发出特长来。

“连”是剪纸的第一个特点。作者在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单独飞舞的长线而把各个局部相连成片。剪纸的形式美必须符合这个先决条件才能自由地开拓出广阔的天地来。

由上述特性所限定,同一般的绘画比较,剪纸艺术造型的认识基础是独特的。绘画多以三度空间或四度空间观念进行形象思维和作为造型手段,体现三度空间观念和写实主义绘画理论主张。他们强调用立体的眼光看问题。而剪纸艺术恰恰相反,由于受工具材料的限制,它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三度空间,于是就避其所短而扬其所长,另辟天地。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的剪影式形象,无限深远的空间像是被压扁了贴在一个平面上。

民间艺人说“要先剪个大样,大样要有神气,有势”,这个“大样”就是轮廓,物象借体现在轮廓上的形态、动势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情达意。当然,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如动物的眼、衣饰的花、鸟的羽毛等使之充实、丰富和美化。剪纸的细节一方面要用圆圈形、水滴形、锯齿形等近乎程式化的手法表现诸如动物的眼、鸟雀的毛等,它更着重于各种程式的点、线、面在平面步列中的节奏关系。

有人认为,凡是画稿经剪刀剪过的就是剪纸艺术。其实,那些低劣的出品只能叫做“纸剪画”。因为他还没弄明白什么是剪纸的艺术语言。以为绘画万能,绘可以代剪,以为苍白无味的框架可以取代剪纸语言特有的艺术魅力,尽管这些舍己之长、就人之短的伪艺术时而混迹在刊物展览中,但终究要被真的、美的剪纸艺术所取代。

“真”向“美”演化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具有一个完整的艺术造型体系,这是由其哲学体系和艺术体系所决定的。从造型上来说,它既不是西方的明暗体面造型体系,也不是中国传统的线造型体系,而是主观臆想的造型观;从色彩上来说,它既不是西方传统的条件色,也不是中国传统的固有色,而是主观的臆想色;从时空观念上来说,它既不是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也不是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而是主观臆想的多点透视。概括来说,它是一种观念造型艺术,表现自己观念的主观臆想造型、主观臆想色彩和主观臆想构成。它是独立存在于东西两大造型体系之外的第三艺术造型体系,它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本源体系。

剪纸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独特画种,有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法。在构成上,它要求所表现的事物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要求高度简练和外轮廓高度概括;手法上要求相互连接;风格上要求装饰风格夸张变形,这是由它的工具特性和生活实用要求决定的。剪的过程就是由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的演化、过滤、升华的过程,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美的追求的倾注、体现过程。

民间剪纸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也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而,剪纸的美不仅体现在它浓郁的装饰味道,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何为意味?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指出:“意味是某种内在于作品之中并能够让我们知觉到的东西。”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是指那些能激起人们崇高审美情感的东西。如:喜悦、沉痛、激奋、困惑、忧伤等妙不可言的生命体悟。于是画中有了诗,诗中有了画。旋律里迸射出了欢笑和眼泪,睡死的巨石有了人类最微妙、最崇高的心理和情感。他们用有意味的形式代替自然形态。他们在鱼身上用莲花代替鱼鳞,以示鱼在水里;他们在猫身上装饰上老鼠,以示猫的属性;他们在金鸡上剪一朵莲花,寓意锦上添花等。

即兴创作显魅力

剪纸是一门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却个个能化腐朽为神奇。文人雅士看不起它,而专业人士更瞧着它不“标准”。也许正因它的土,因它的不专业,所以民间巧手们才能独辟蹊径,绕开那些虚假的客套和一本正经的过程,直接从心灵深处出发,投入到艺术的怀抱中。他们一向不拘成法,很少有专业美术家那样冥思苦想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更用不着搜肠刮肚去强化作品的主题和寓意。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没有精神上的负担,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常常在即兴的制作中表现出惊人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老人曾这样说过“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把这句话引申到剪纸艺术创作上,就是要尊重剪纸艺术的特有规律。如果做得过了头,超出了艺术本身的表现能力,就会使欣赏者感到虚假造作。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以牺牲剪纸的本色为代价,对剪纸艺术采取穷工极巧,以求尽善。对于那些本身就对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的国人来说,无意于雪上加霜。其实剪纸的特点正在于它材料的局限性,正如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你无法要求它面面俱到,我们只能在这种局限性里去探索怎样更简练地把握住物象的“神”。

记得著名美籍华人画家丁绍光在参观西安博物馆时,见馆藏数千件作品无一件留下作者的姓名,大发感慨:“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才构成了艺术的历史并成为传统。”由此可见,民间艺术家极少功利色彩,他们锐意追求创作过程中的愉悦感,感到创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美好享受,做完后,谁愿意拿去就拿去。他们这种超凡脱俗的坦荡和大器,常常是时尚的艺术家所望尘莫及的。

贺知章曾把剪刀喻为燕尾,让燕尾这把快剪巧裁春天吧。我祈望民间艺术的燕尾,剪出缕缕春风,剪出盎然春意,剪出一个艺术的春天来。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