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传唱百年的“拉魂腔”在苏北悄然复兴 “人才荒”制约发展

时间:2016-07-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传唱百年的“拉魂腔”在苏北悄然复兴“人才荒”制约发展

4日晚间,柳琴戏演员在台下等待上场。

中新网南京7月5日电  “听的久了,你会觉得魂都被‘摄’走了。”4日晚间,柳琴戏老艺人杨兰英在演出现场如是向记者解释“拉魂腔”名称的起源。

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是江苏苏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拉魂腔”在江苏传唱了260余年,历经沧桑,几近湮灭于历史的尘烟中。近年来,随着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魂腔”在江苏民间悄然复苏。

杨兰英老人74岁,是江苏省宿迁市王官集镇柳琴戏剧团的发起者,满头银发的她仍活跃在演出第一线。

杨兰英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学习柳琴戏,1958年进团,到如今已近60年,剧团亦几经磨难,分分合合。“现在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传承,解决了我们的排练经费,剧团重组了起来,希望这次能坚持办下去。”

柳琴戏演出场景。 刘林 摄

柳琴戏演出场景。

谈及柳琴戏,杨兰英老人充满感情,认为其黄金期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那时候的群众基础好,男女老幼都喜欢听柳琴戏。”杨兰英说,1964年春节前后在山东的一次演出最让自己难忘。“当时下着大雪,十里八乡的老乡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大雪中看了几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时都成了雪人。”

由于种种原因,柳琴戏的发展陷入低谷,杨兰英转行做了医生。“我们在一起都开玩笑说投错了胎,怎么喜欢上了不挣钱的行当,但又舍不得放弃,觉得应该将它传承下去。”

2006年,柳琴戏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在江苏苏北地区逐渐复苏,就宿迁市来说,该市目前有柳琴戏半专业演职人员200余人,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7月3日,宿迁市柳琴剧团在该市皂河龙王庙行宫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该市建市20年来无市级专业剧团的历史。

柳琴戏演出场景。 刘林 摄

柳琴戏演出场景。

在此背景下,2013年,杨兰英老人牵头将剧团重组了起来。“镇里解决了吃饭和排练场所,我将老伙计们重新召集了起来,让大家有戏可唱。”杨兰英介绍,喜欢柳琴戏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演职人员也多为50岁以上,传承问题仍值得忧虑。“至少目前看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大小演出邀约逐渐多了起来。”

宿迁市文广新局张贵益主任介绍,目前,宿迁市柳琴剧团现有专业演职人员36人,既有曹金霞、李先锋、王琴三名高级柳琴戏专家人才,也有谢东、周俭、蒋雪艳等柳琴戏中青年优秀演员,长期活跃于宿迁城市和乡村,并参与皂河庙会等演出活动数百余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受到多媒体的冲击,全国的戏剧市场在不断的萎缩,特别是地方剧种濒临灭绝,一些高级戏剧人才青黄不接,人才荒一直是困扰地方戏剧发展的大问题。”张贵益说,柳琴戏广泛流传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交界等地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下一步,宿迁的柳琴戏剧团将要到各地进行巡演,促进其发展。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