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丝”史迹 > 内容

鲤城:天后宫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6-06-12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 ,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因此,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 。

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台湾,由泉州天后宫分灵而来的称“温陵妈”。

天后宫最早称天妃宫,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奏请,特封天后,天妃宫改称泉州天后宫。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对莆田湄洲妈祖庙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74年后妈祖文化正式传播到泉州、泉州天后宫开建。“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

泉州顺济宫建后十五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流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石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全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点五丈,桥上有石栏杆、塔幢,桥头有威武的石将军、桥堡,横匾上书“雄镇天南”四字,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两座雄伟的建筑,“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

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官祭便成定例。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元世祖称妈祖为“泉州神女”,并封其为天妃,妈祖的神格骤然提高。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 。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由此,确立了妈祖的海神职位。其后,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此后朝廷节遣内宦(太监)及给事中行人(对外使节)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率以到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从泉州浯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启航,“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康熙二十四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来宫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在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

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从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直接分灵的湄洲妈、温陵(泉州)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即分别为湄洲妈祖、泉州妈祖、同安妈祖的分灵,但天下妈祖祖湄洲,其最初的发源地都是相同的,就是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资料表明,泉州最早向台湾移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据记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秒戍澎湖,编管台湾户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岛夷志略》一书中写道:“澎湖分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垄相望”,“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泉人结茅屋居之,各遂生育。”其时澎称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妈祖庙,称为娘妈宫,位于澎湖本岛马公市长安里正义街上,今为澎湖县马公镇的提标馆。这是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在这之后,泉州人又分别随海上武装集团颜思齐、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随平定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向台湾本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两次开放海禁。许多泉州人乘机东渡。由此,祖籍泉州的台湾居民占了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八。历史上,泉州移民一直是开发台湾的主力军。台湾的开发是由南至北,从西而东的,台湾的“盖庙风”也是如此。这样,随毒害时间的推移和台湾本岛的不断开发,属于“温陵妈”的妈祖庙在台湾本岛也纷纷建立起来,诸如:从正式名称上自称为“温陵妈祖庙”的有台南温陵妈祖庙、台南鹿耳门圣母庙、鹿港天后宫、靖海侯施琅倡建的台南天后宫、云林县刺桐乡的福天宫、泉州人吴洛开发台中所建的朝天宫,泉州人许友仪开发新港所建的奏天宫,以及淡水的福祐宫、台西的安海宫等。此外,从台湾妈祖庙的修建年代也可以推算该地的开发时间,如:1720年泉州人林列开发新竹的时间与新竹长和宫的修建年代相近;1709年泉州人陈赖章开发台北的时间与台北天后宫的修建年代接近,道光年间泉州曾氏开发桃园与当地仁海宫的修建几乎同时┅┅。令人注目的是,这些庙宇的殿堂、山门、龙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绘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尽是泉州能工功匠的杰作。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