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守一种精神 做一个匠人

时间:2016-03-31 来源:泉州商报

骆辉煌作品《关公》(权凤兰/图)

骆辉煌创作中(骆辉煌/供图)

骆辉煌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骆辉煌/供图)

邱双炯雕塑大型佛像(王双季/图)

邱双炯作品《福到吉祥弥勒》(王双季/图)

陈芳财教授传承人手艺(台海图)

陈芳财作品(资料图片)

邱双炯作品《升平舞》(王双季/图)

今年两会,“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引发泉州企业家、手艺人一片热议,令人颇感振奋和欣慰。

如今提起“工匠精神”,一些人言必称德国、日本,殊不知中国更是工匠精神的老祖宗。对很多人来说,中国手艺人是固执、缓慢,他们慢工出细活,得到的回报是技艺、精致、趋于完美的作品。对泉州这种制造业大市来说,无论是现代化的生产或手工艺创作,都需要工匠精神贯彻到制造业发展的始终。

在泉州,也有这样一群或是顶着大师光环,或只是痴迷手艺的创业青年,他们不懂得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却笃定地坚持内心的创作。

创业青年 抓住创新构思精髓

“我喜欢木材,因为木材是我们人类最为亲近的材料,它天生美丽自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灵感。”眼前的木雕青年创业骆辉煌正把玩着一块木头。他告诉记者,每件木头的纹理、质感、形状都能启发创作灵感,有时费了一个多月的构思画图,才能得来灵感。

对骆辉煌来说,每件浑然天成的木头都有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故事,运用何种题材、雕刻手法,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得来,他总是习惯酝酿成熟的方案后才动工雕琢心中的成品。“有的客户将木头运到我工作室后,隔了数日问我为何迟迟不动工,在得知我创作的习惯后,他们最后都理解和尊重我的构思。”他说。

比如,骆辉煌买过一块被虫子噬咬成空心状的龙眼树的树干,他将树干从中间切下,惊奇地看到那些嶙峋凹凸起伏的树纹,好似一道道险峻又陡峭的悬崖峭壁。“树纹何尝不是一件大自然的艺术品。”毋庸任何动刀赘笔,浑然天成栩栩如生。

“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在领悟了自然艺术品的奥秘后,骆辉煌只雕刻了云彩、海水、轻舟、苏轼人物、花鸟等笔工,稍加雕刻修饰,“东坡游赤壁”题材的木雕作品就呼之欲出了。

树干的造型约奇特,木纹越丰富,这就是骆辉煌口中的作品“有味”。因而,他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讲究工艺和创作并驾齐驱。“在雕塑手工艺界,创作少不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骆辉煌把玩数月的一只龙眼树的树干,他构思了很多了题材和造型,但总有推陈出新的想法诞生,所以并不能急着创作。“你看这树干的造型颀长,仿若中年智者。”构思数月,定下题材后,骆辉煌便把其中一部分树干切掉,一个神似的药篮雏形已隐约可见。在往两侧精心雕琢,那颀长的身材便是中年智者的风度,一个悬壶济世的药师便诞生了。

慢工出细活,盲目追求量产和效率是永远也无法揣摩出精美的作品。“工匠之难,虽功在精雕细刻的技艺,但创新构思才将工匠精神的精髓。”骆辉煌说。

“老兵”光环

有生之年发扬光大

“来迟了,我刚完成一件作品的修改。”姗姗来迟的邱双炯对记者解释道,话中似有不完成作品不罢休之意,这种匠人的倔强很难与眼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联系起来,人们常亲切地称他为邱老。

别看85岁高龄的邱老行动看似有些缓慢,做起事来却一点也不耽误,他戴着眼镜站在升降台上细细地揣摩和精心雕琢着作品。“白瓷的材料很细腻,白如玉,粗制滥造是行不通的,一点瑕疵都不能掩饰。”邱老说,虽然目前机械能够解决部分陶瓷的烧制技术,但陶瓷煅烧过程未知数很多,容易产生瑕疵或缺陷。

“别看肉眼上,许多佛像雕塑都大体相似,其实只要每个胚体受到一点因素的干扰,那细微的差别就会使整个作品有所差异和缺陷,完美那是不可能的。”邱老笑着摆手说道,我在雕塑行业坚持了70年创作,别人问我最满意的是哪件作品,我说没有。

虽然邱老在瓷雕界已是名人,但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个带点“痴迷”的瓷塑人。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的邱双炯14岁时便拜师学艺,在清末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苏学金的“蕴玉瓷庄”学徒六载,后来他又在县里担任担任县委主要领导工作。期间,他从未废止探索雕塑这份技艺。1993年,退休后的邱双炯自筹资金创办工作室,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德化民间传统雕塑造型的研究和创作,尤其是潜心挖掘创作高难度的陶瓷作品。“我少年拜师学艺,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所以退休后,我又回来重操旧业了。”邱老说道。

邱老喜欢弥勒佛像,光是一件弥勒佛就做了几百种造型,但却没有最满意的作品,所以至今他有空仍会雕塑弥勒佛。不过,虽然邱老这辈子做的雕塑作品难以计数,也屡次斩获大奖,但对晚年的他而言,雕刻大型雕塑是这辈子最大心愿。

最近,他正在动工一系列的大型工程,比如一件已做了多次的2.5米高的雕塑张骞,然而,无论从雕刻技艺或烧制技术,这在陶瓷行业来说都不是易事,可谓工程巨大,困难重重。“历史上,由于烧制等技术水平限制,陶瓷却没办法做大型雕塑。但老祖宗没办法做到的,我们这些后人寻思着能否办到。而且,雕塑做小了容易被收藏家私人保存,做大了才可以放到工作场合,让广大观众品赏德化白瓷的精美。”邱老解释道。

邱老说他做到了,他的中国白大型雕塑《五百罗汉》、《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然而,邱老又觉得自己还没做到。

永不退休

古船船王执着精神

另一位痴迷木工活的还有咱厝知名的造船师傅陈芳财。造船活向来对师傅本人的技艺要求很高,在闽南,造诣高超的师傅通常被称为“师傅头”,陈芳财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一条船要如何造,造成什么样子,陈芳财指了指脑袋说,“每个造船师都有自己的造船风格,这些早就装在师傅头的脑袋里。”

作为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国家级代表性的传承人,陈芳财说,造船最难的地方就是船是“活”的,木材也是“活”的。“打个比方,船的船壳剖面是非线性曲线,普遍头尾翘起,头尾尖中间阔。建造过型中没有办法把材料加工成刚刚好的那个形状再来安装上去,因为局限于木材的性质,当你可以加工成刚好形状的时候,可能木材已经没有了强度,容易断裂了。”

木材软硬性质不一,那该怎么办?“只能在师傅头的脑袋里估摸着,然后对照着现场材料的形状和性质决定将之加工成什么样子,然后在安装的过程中用外力把木材强力弯曲到需要的形状。”陈芳财进一步解释到,厉害的师傅头,一条墨斗线下去,加工后可以很轻松地安装好,有的却要很多人花很多力气很多时间来安装。技术的差距在这一刻即体现了。

2011年,受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部门的力邀,陈芳财通过寻找了大量资料,以及曾看过的一本珍贵的600年前的造船手抄本,并参照泉州古代宋船的特点,按着1∶1.1比例仿制宋代古船“南海一号”。

陈芳财复制“南海一号”古船的事迹轰动了业界,其工匠精神被广为传知,然而,他只摆手说道,“工匠是聪明的,工匠是寂寞的。对技术的信仰对目标的执着成就一个工匠。”

[责任编辑:林思喆]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