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精彩活动 > 内容

结束更是起点 跟随海都看亚艺

时间:2015-09-15 来源:海峡都市报

海峡都市报8月份到9月份系列报道

核心提示 献礼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本报8月5日起到昨天,共推出五期“海都艺术大讲坛”。梳理泉州的艺术代表南戏、南音、南派工艺和五祖拳,邀请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共话艺术人生。海都艺术大讲坛暂告一段落,但这绝不是结束。随着亚洲艺术节的临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更广阔的艺术舞台,邀您继续关注海都对亚洲艺术节的后续报道。

一周一会

五期讲坛场场爆满

每周海都艺术大讲坛活动预告当天,总被读者们感动。预告一登报,一天之内,名额就被抢光了。我们总是腾挪场地,一次又一次增加名额,用心满足读者们想来聆听的期待。

首期开场,我们邀请梨园戏二度梅花奖得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50个读者名额被秒抢,最终场地共容纳了上百人参加。活动当天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延长到两个小时(详见8月17日A2、A3版报道)。

第二期嘉宾是泉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听他讲述30年多前的奇妙“偶”遇。夏荣峰是木偶剧团里参加海外交流演出最多的人之一,满肚子都是故事。有最初的不被信任,也有誉满联合国、奥运会开幕式木偶表演前后不为人知的细节,还吸引了德国的粉丝前来聆听(详见8月24日A2、A3版报道)。

第三期海都艺术大讲坛走进南音艺苑,赴牡丹之约。聆听曲艺牡丹奖得主、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团长李白燕,分享她对南音的爱。30年对南音不懈的热爱,让她美丽如昨。舞台下听得得如痴如醉的老者们,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还有初遇南音的孩子(详见8月31日A2、A3版报道)。

第四期分享陶瓷艺术,我们别出心裁地邀请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学院派”代表张南章,另一位是“实力派”代表林建胜。老师当场展示技艺,讲述如何让瓷土变活,吸引小朋友跃跃欲试(详见9月7日A2、A3版报道)。

第五期压轴一讲,请来重量级嘉宾——泉州市原副市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祖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十届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听他为五祖拳正名。这位重磅嘉宾的分享,吸引文化圈人士们的关注和二次传播(详见9月14日A2、A3版报道)。

海都艺术大讲坛增加民众文化认同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育毅

林育毅翻看了“海都艺术大讲坛”系列报道,肯定了报道关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林副局长分管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认为泉州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30多项,数量之众,值得泉州人骄傲。而海都艺术大讲坛系列报道恰好可以激发泉州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

同时,林育毅还建议,对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关注专家外,也应该将视角放回民间。“专家和草根同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原生态的生活空间、文化生态环境来保护,二者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林育毅认为,非遗传承人可以更多地走入基层之中,而民众也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培养文化意识,共同保护泉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咖秀方式可以常态化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

“这种对传播传承泉州文化宣传报道方式挺好,建议应常态化。”昨日,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称,借助即将到来的亚艺节,海都报主动策划请各文化大师,向市民向外界介绍泉州的文化精华,是泉州文化资源的一种传承方式。她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常态化,才能有更深远的传承力量。

黄真真称,文化资源是海丝城市的内涵,文化、文物史迹则是展示平台,媒体主动搭台宣传报道,在传播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唤醒更多的人保护泉州文化、文物。

多多探讨艺术的当代性

泉州青年、媒体人王啸波

“你们的报道,台湾朋友还通过‘脸书’(facebook)转发了!”在海都艺术大讲坛第二期讲述木偶艺术时,呈现了泉州青年王啸波和台湾小伙郭建甫各自对泉州木偶的学艺故事。王啸波说,海都艺术大讲坛让他和朋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与读者的互动性强,让人们有了参与感,而不是介绍单一的艺术形式。

王啸波任职泉州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从小喜欢布袋木偶道具的制作。在“80后”青年之中,他对泉州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王啸波觉得,今后关于泉州艺术的报道,可以引导大家多探讨艺术当代性的问题,艺术应该契合当代人的需求。

比如,泉州传统的纸扎、花灯,可以设计现代的样式,走进当代人的生活。“由节庆专用的道具转化为当代家居的软装,应该是不错的设想。”王啸波说。

让孩子亲身接触,有榜样的力量

海都艺术大讲坛粉丝

在泉州市区工作的吴女士,很喜欢闽南传统文化。每周艺术讲坛预告,只要有空她就报名参与,5场艺术讲坛,她参加了3场。

每场活动吴女士都会带上三年级的儿子和朋友的女儿。“让孩子们也多接触闽南文化,这些活动很有意义。”吴女士希望本报以后能经常开展,邀请大师为市民免费讲演,除了让她对这些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外,她还会利用这个机会,在每次活动结束回家的路上,用生动又简单的语言,细说给儿子听。“同用干巴巴的语言教育孩子相比,让孩子亲身接触,会更容易接受并作为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刘永波]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