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雕刻有温度的作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8-17

刘北山的作品

刘北山的作品

刘北山的作品

2006年,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6集寿山石专题片,他是主讲嘉宾,独到的理念引起广泛反响。八年后,《探索·发现》栏目再次以他为主人公,《手艺》篇第四季《问道于石》讲述了他的石道精神。他,就是定居福州的台湾艺术家刘北山。

8月1日,在2015(福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刘北山以《寿山石雕工艺发展方向》为题,以全新的视野探索新常态下民间工艺的自觉与担当——

在寿山石界,刘北山是个传奇。他积极提倡寿山石雕刻精品化,作品不拘一格,但在市场上却难得一见。这是为何?答案还得从他对寿山石的态度中寻找。

用现代思维学习传统艺术

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的刘北山,早年学习油画和广告美工。上世纪80年代,他的哥哥从平潭带回一批温润如玉的寿山石。第一次接触,他就被这种石头绚丽的色彩打动了,更让他着迷的是石质透露出的婉约气质。1988年,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钱来到福州。

初到福州,刘北山大量收购寿山石雕,引发台湾寿山石收藏热,但热潮持续两年后,客人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一位藏家跟我说,刘老师你老是带这种东西回来,家里能摆多少?”刘北山猛然发觉,寿山石雕传承世袭,爷爷父亲刻什么,儿子孙子就刻什么,毫无新意。他突发奇想,利用自己所学的美工专业,尝试雕刻寿山石。1990年,刘北山选择定居福州,成立了北山工作室。

当时,福州寿山石雕技艺有东、西门派之分,两派各自传承,技艺几乎没有过交融。由于没有传统的师承与门派的约束,刘北山对各种雕刻技法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结合两大流派的技术精华,并融入时代元素加以创新。比如,千百年来文人把玩的印章都是古兽印钮图腾,刘北山却设计出牡丹花印钮、青铜印钮、如意印钮等,让人耳目一新。

从成立工作室至今,刘北山已创作2000多件作品,从印章到古兽、花鸟再到山水,无所不雕,每件作品都有故事。

“工艺美术史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作品创新中的不足,以传统的底蕴来补足,在传统中求突破,却万万不能背离传统。”刘北山说,要以现代思维从传统作品中学习技术、艺术。很多东西不是看刻工,而是看设计的思维在哪,能不能打动观者。

石头没有贵贱之分

除了雕刻题材的多样性,刘北山作品载体的丰富性也让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石头只是创作的载体,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有好的创意,再普通的石头也能成为艺术品。

“判断一块美石的价值,先天质地不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看后天,看美石所蕴含的人文信息,即美石创作者、鉴赏者赋予美石的精神内核。”他说,天然的造化之美固然值得品味,但再漂亮的石头若无人文内涵作支撑,充其量不过是类似金银的等价物,不可能进入人类艺术的至高殿堂。

一直以来,刘北山坚定地追求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观,不妥协于世俗化、商品化的品物格调,始终只把寿山石当成艺术创作的一种材料,作为文人修身养性、寄情寓志的一种载体。

刘北山很珍惜材料,每方石头拿在手上都会看了再看。“原石会告诉你它想刻什么。”当然,技巧的呈现也很重要,如果平常训练少,功力不够,作品最终的呈现就会和想象的不一样。

虽然尝试了各种载体,但刘北山最喜欢雕的还是寿山石,因为,寿山石是他进入雕刻艺术的引路人。

艺人和收藏者该自省

经过一波近乎疯狂的价格飙升后,近两年寿山石市场开始趋于冷却,用刘北山的话说市场已跌到谷底。“前两年的繁荣背后,我们只看到了资本的力量,却没有看到审美的提高、题材的创新、工艺的进步。”他说,冷静下来也好,雕刻艺人才有心思琢磨作品。

他认为,繁荣的市场背后,是山头主意造就的坑洞文化,以及商铺经济造就的礼品文化。在资源稀缺的诱惑下,业内的人专注于研究坑坑洞洞,俨然一副矿石考据的架势,其实英雄不论出处,美石哪管山头。而大大小小的石雕专营店如雨后春笋,支撑它们的是旺盛的礼品需求。

“没有文化注入的工艺美学只会被边缘化,将文化美学当礼品制造贩售只是繁荣假象。”刘北山说,寿山石雕要的是真正的文化与美学,而非商品与礼品,市场艺人与收藏者该自省了。在他眼中,寿山石美得直白,久则生腻,只有艺术提升了,才能经得住岁月的洗礼。

“回溯历史,从印钮制作延伸开来的寿山石雕,是一种服务于文人、为文人所欣赏乃至文人参与其中的‘文人化’艺术。”刘北山说,承继传统,把民间工艺提升到文人艺术的层次,是寿山石雕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